我经常听到来咨询我的人跟我说,我男友觉得和我在一起不开心了,所以想分手。但其实很多时候,不开心只是个外在表象,更多的是他们觉得未来和你走不下去了,才会果断提出分手。
就拿我最近接到的一个妹子咨询的问题来举例子;
“老师,我们没有发生任何矛盾,但是他突然因为异地的原因,跟我提出了分手,他说坚持不下去了”
其实这句话的点很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异地上,但是如果仅仅是异地原因,男方不会突然提出分手的,排除移情别恋的原因,更多的情况是其实男方早已经积累了很多其他的情绪,而找了异地这个借口而已。
说这些其实就是再举例子向大家说明,看问题一定要看本质,看到对方的内心世界里去。
一个人的亲密关系,分为外因影响以及内因影响,内因影响就是我们出生以后的接触的第一任亲密关系,也就是父母会直接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的模式。而后则是老师,同学,朋友,同事等等,后者也会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模式。
父母和我们的相处方式,父母的言传身教,父母的情感以及情绪表达,这些都能影响一个人的恋爱相处模式。
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《爱的艺术》里面提到:
“母爱是无条件的,孩子即使什么都不做,或者就算是做错,也不妨碍母亲去爱。而父爱则是有条件的,父亲是教育孩子,“我爱你,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,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,因为你同我相像”。
在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:
父亲的爱是需要回报条件的,“你是我的孩子你必须达到我的怎样的标准和要求,”
母爱则是更无私的,“不论你怎样,你是我的孩子我都爱你”。
所以通常家庭模式是“严父慈母”。爱的形式不同,但是爱就是爱,没有对错之分,父亲的爱与母亲的爱的不同,会让孩子衍生出不同的对待亲密关系的状态。
比如说,在一个孩子0-6的时候,母亲给的爱与照顾更完整,那TA长大以后,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,在价值认可上,他非常充分的认可了自己的价值,所以在恋爱的时候,TA会更加自信。
而父爱则是告诉一个孩子社会规则以及亲密关系的规则,“我爱你不单单因为你是我的孩子,也因为你服从了我的意志,达到了我的要求,如果你没有服从,那我将会用收回我的爱的方式给你惩罚”
如果在孩子0-6岁的时候,父爱的角色更重,那TA长大以后在亲密关系里,更愿意当主动付出的那一方,因为在TA的潜意识里,认为自己只有自己更有价值,才能得到更多的爱。
所以一个人在亲密关系里的思维方式,会伴随着成长过程中父母给予的爱的方式而有所影响与改变。
// 回避型人格 //
再举个例子:如果一个男生的家庭模式是妈妈非常爱他,从小有求必应,妈妈并不强势,但是他的爸爸在家里通常是不作为的,比较温柔的一方——
那么这个男生长大后,在亲密关系里,是非常愿意付出的一个人,也懂得如何去爱别人,但是这个男生通常是不愿意承担责任的,在面对压力的时候,很容易就变成回避人格。
因为成长过程中,他的受挫式教育并不够,所以通常他会比较依赖伴侣,但是缺乏独立性和抗压性。
// 女性依赖型人格 //
说说我一个朋友吧,他的性格很温和,通常能包容女朋友的各种任性和作儿,同时他非常依赖他的女友,但是他和他的女友总是因为一件事情吵架,那就是他总是跟一些异性朋友聊天,尽管没聊什么越界的话题,但是经常一聊就是一个小时,他的女友经常因为这些原因生气。
他的女朋友总觉得他花心。其实并不是这样的,我的朋友从小父母就离婚了,他跟着他的妈妈长大的,他的母亲总体来说是一个温柔的人,父亲的角色在他的世界里是缺失的。
这种家庭环境下的他,会在长大成人之后更加依赖女性,他在选择伴侣的时候,会选择更为独立自强的女生,同时他喜欢和女生聊天,也是在寻找这种依靠感。
// 爱无能型人格 //
同样的,还是拿我的这个朋友举例子:
如果他的成长环境不是一个温柔的母亲为主导,而是一个像父亲一样严苛的母亲,一个给他建立好“付出=回报”规则的母亲,那他从小接收到的信息就是他所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,自己必须努力承担更多,才能得到等价的爱。
那他的表现就会是另外一种状态,他在亲密关系里会更加严苛,他甚至要求他的每一分爱,都是有相等的交换条件的,作为他的伴侣会被各种提要求——
这种状态就是他从小没有得到过无条件的爱的原因,后天很可能发展为爱无能的状态。
// 焦虑型人格 //
经常看我文章的人可能知道,我平常写的挽回回避型依恋人格最多,但在我做的咨询里,接触最多的并不是回避型依恋人格,而是焦虑型依恋人格。
焦虑型依恋人格,其实就是极度地缺乏安全感。
他们总在一段恋爱关系里总是感到焦虑不安,患得患失,习惯用愤怒来表达希望被安抚的心;
或者在爱情里爱到失去自我,你的每个低声下气、极尽讨好,都只为自己能够在这段感情里被好好对待……
缺乏安全感是所有人都存在的。儿时缺爱,缺乏自主权的人长大了更没安全感。
所以就会索取。
占有欲、自我保护,这是大多数焦虑型依恋人格的矛盾情绪,既希望能与他人保持亲密关系,又因强烈的自我保护欲望从而设起高墙。
焦虑型依恋是在用焦虑掩饰被抛弃的恐惧。
焦虑型依恋的人,大多是因为小时候父母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回应不够亲密、及时、有效,所以长期处于被忽略或者被抛弃的恐惧当中。这种恐惧称为是原生情绪。
为了保护自己免受原生情绪的困扰,我们可能产生出所谓的次生情绪来进行自我保护。有些人会愤怒地抗议和抗拒他人,有些人则会产生一系列焦虑情绪,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来表达内心的情感。
这种依恋方式会作为童年阴影的一部分一直伴随长大,从而对成年的交往造成一定影响。
焦虑型依恋对于成年人亲密关系的影响在于,我们在关系中展现的往往是次生情绪(愤怒/焦虑、疏离/冷漠),这些情绪的本意是表达内心原生情绪被照顾的诉求,但是站在他人的角度,更直观地看见了此生情绪并且被此干扰,从而产生误解。
用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吧:
如果有一天你和男友约定晚上八点去看电影,他下午去和朋友玩耍,可是等到了约会时间却迟迟等不来他的电话,打过去也一直是忙音状态,等到十一点才有了回复,那么你会怎么办?
这时候,焦虑型依恋人格的人会表示出不在意的状态,认为男朋友可能是忘记了约会时间,不恼怒不生气,依旧为自己的事情而忙碌。而焦虑型依恋人格的人早就在脑海中上演了一部小剧场,脑补出自己被抛弃的场面,不停地打着电话,随时准备好怒火的发泄。
而这些怒火呢,更多时候是内心的恐惧。
我们很清楚,焦虑型依恋人格的形成大多是源于年少时代亲人的忽视。小时候播下的一颗种子,早在心中长成了一片阴影。但对于过去,我们无能为力,也只能就现在进行改变。
写在最后:
虽然我们看到的爱情都是一样的表象,但是内因所主导的行为方式,思维方式大不相同,每一种延续的亲密关系遗传基因,都会发展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和个人,所衍生出的边界与亲密意识也是不尽相同。
我们需要更好的学习如何剖析自我与伴侣的亲密意识,才能找到矛盾的本源,去更好的解决矛盾。
我们只有更积极地学会如何去爱,才能让爱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走得更远。学会接纳不同,学会给予不同。
Copyright © 2010-2020 皖ICP备18004310号-2
地址: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天鹅湖万达二号写字楼806-808